本报讯(记者田文生)“从拔尖人才和创新成果方面看,高校就是一个大金矿。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组织大家把金矿挖出来,炼成金子卖出去,或者卖金矿也可以,或者组织人来挖也可以,总之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。
”这是日前在重庆召开的2007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传出的声音。
记者从这次会议上获悉,高等学校在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项中占的比例都超过50%,高校已占据国家科学发明创新半壁江山,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之一。
会议指出,高校应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产学研结合、提供社会服务中去。高校科技工作不能关在象牙塔里,不能游离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之外,要坚决将主要精力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,自觉地到生产第一线去寻找科研课题,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,主动为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服务。
会议还表示,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环境建设还不理想。比如科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过多过繁的现象,又缺乏宽容科研失败的文化环境,导致高校的学者压力巨大,疲于申请科研项目,完成各项科研成果指标。高校教师负担过重,考核指标过多,不能潜心于周期较长、风险较大的创新性研究,直接影响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。这种现象还助长了浮躁的学术氛围,也是导致学术失范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会议要求,应加强高校创新文化建设,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校科研环境。在科技管理中倡导并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氛围;鼓励理性怀疑和学术批评,鼓励敢于探索、勇于冒尖,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的学术作风;激发创新思维,鼓励学术自由和民主,活跃学术气氛。